【文章开始】
这事儿得从巷子口那盏总不灭的红灯说起。你说怪不怪?明明整条街都黑漆漆的,就它亮得扎眼,像故意给人指路似的。前两天路过,还看见个穿皮衣的老头在门口转悠,探头探脑的——这场景,懂的都懂。
这些小店吧,招牌破得连字都看不清,可偏偏爱挂个红灯。有人说这是老传统,民国时候的暗号;也有人嘀咕,是不是为了躲检查?毕竟红光打脸上,监控都拍不清五官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都2023年了,真要搞这套,警察能不知道?
见过里头的人就知道,多半是五六十岁的阿姨。有次听个大姐边嗑瓜子边唠:“年轻时在纺织厂,下岗了总得吃饭吧?”这话听着心酸,但仔细想想,菜市场剥蒜一天才挣三十,这儿...咳,来钱快呗。虽然不体面,可她们这岁数,能选的活计实在不多。
(突然想到个事儿:这些阿姨的医保社保到底咋解决的?好像从来没见人提过)
你说那些顾客图啥?或许暗示了一种更隐蔽的需求——有些老头老伴走了十几年,子女在外地,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巷子里的灯光对他们来说,可能不只是欲望,更像是个能听自己唠叨两句的地方。当然,这绝不是给灰色交易找借口,但现实往往比道理复杂得多。
这种红灯现象,说到底是个社会褶皱里的影子。要彻底解决,光靠查封可能不够,得想想怎么接住那些坠落的人。就像隔壁王叔说的:“但凡有退休金领,谁乐意干这个?”
(以下是20个长尾词)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