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最近刷到好多推荐织里小巷子的帖子,照片拍得那叫一个美——青石板路、爬满藤蔓的老墙,配上滤镜,谁看了不心动?但真去了才发现,巷子窄得只能侧身过,游客挤得像早高峰地铁,想拍张没人的照片?等半小时算你运气好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巷子能火起来,倒也不是没道理。早些年确实有些手艺人在那儿开店,老裁缝铺、竹编作坊什么的,现在嘛……十家店九家卖义乌小商品,剩下一家是网红奶茶。
本地人提起这些网红巷子,表情就跟看见自家孩子沉迷手游似的:“哎,那些地方啊……”他们更愿意带朋友去菜场后面的无名小巷:晾衣绳上飘着花床单,阿婆坐在门口剥毛豆,偶尔还能撞见磨剪刀的老师傅。这些地方没上过攻略,地图上连名字都没有,但或许这才是织里巷子该有的样子?
有个开面馆二十年的老板跟我说:“现在游客找的‘烟火气’,早被他们自己吓跑啦!”这话听着扎心,但仔细想想,好像真是这么回事——举着自拍杆冲进别人家院子拍照,换谁不躲啊?
虽然前面吐槽这么多,但要是头回来织里,完全避开这些巷子也不现实。个人觉得“织里三巷”(本地人起的绰号)还算良心:
要是非去网红巷子打卡,记住这三条能少受罪:
有次我看见个姑娘举着手机找某书推荐的“神秘古井”,其实那就是个废弃的消防栓……这种坑咱能不跳就别跳。
这些巷子变成现在这样,或许暗示着某种无奈:老手艺不赚钱,年轻人接手抖音比接手裁缝剪积极。上次遇见个竹编大叔,他说现在编个篮子工钱都不够付房租,只能兼卖批发来的草帽。
具体这些传统行业该怎么活下去,我说不清。但至少作为游客,咱可以多看看那些没被推荐的小店——虽然破旧,可那竹编筐上的毛刺,比网红店的流水线产品真实多了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