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走在城中村的巷子里,总能碰见几个中年大姐。她们有的蹲在路边洗菜,有的推着小车卖早点,衣服穿得朴素,手上茧子比脸还糙。你说她们是熟妇吧,可那双手比男人还粗,脸上皱纹里夹着汗,哪有什么风韵可言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大姐们的故事,可比电视剧精彩多了。
早上五点,李姐就得爬起来蒸包子。她男人前年工伤瘫在床上,儿子读大专的学费全靠这个早点摊。问她为啥不去工厂,她咧嘴一笑:"厂里要35岁以下的,我这岁数连扫地都被嫌老。"
旁边王婶更惨,老公跟人跑了,现在带着孙子住10平米的出租屋。社区倒是来过人,送了两桶油就再没动静。"走基层?走过场还差不多!"王婶边说边把烂菜叶挑出来,这些可是她今晚的伙食。
虽然日子艰难,但这些大姐们个个都是生活高手。张阿姨在阳台种了二十多盆菜,还教会了整个楼道的人用淘米水浇花。"物业来拆过三次,我们半夜又给装回去。"说这话时她眼睛亮得吓人,哪像五十多岁的人。
不过具体她们怎么在城中村复杂的利益关系里周旋的,这个还真得找时间专门研究。菜市场摊位费怎么砍价,房东涨租时怎么应对,这里头的门道恐怕能写本书。
社区卫生站就在两百米外,但刘姨的关节炎拖了三年没治。"光挂号就要二十,够买三天菜了。"问她怎么不去申请补助,她搓着手直摇头:"那些表格看得眼晕,跑三趟都没办下来。"
或许暗示着,我们的基层服务还存在不少盲区。那些坐在办公室设计的帮扶政策,真该来城中村住半个月试试。
最让人触动的是,即便这么难,这些大姐们愣是活得特别有劲。晚上收摊后,她们会在空地上跳广场舞,音响是二手市场淘的,跳的都是自己编的动作。
"活着就得往前看啊!"这是周姐的口头禅。她白天在服装厂剪线头,晚上帮人带孩子,就这样去年硬是供女儿考上了师范。虽然累得腰椎间盘突出,但说起女儿时,那张脸瞬间年轻了十岁。
城中村中年妇女生活现状
走基层服务中年女性群体
熟龄女性城中村生存现状
城中村大龄女工就业困境
基层走访记录中年妇女
城中村贫困女性帮扶政策
中年熟女城中村生活调查
城中村女性就业歧视问题
走访城中村困难妇女家庭
基层工作者眼中的城中村女性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