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最近总听人念叨昆山巴城那个“100元巷子”,白天去过的朋友都说没意思,可一到晚上,巷子口电动车能停出二里地。这事儿挺邪门,我专门蹲了三天,总算摸着点门道——
早上九点巷子冷清得像过年期间的超市,卖油条的摊主都懒得吆喝。游客晃悠十分钟就开始掏手机查导航,嘴里嘟囔“就这?”
不过话说回来,白天的巴城巷子确实冤得慌。那些网红螺蛳粉店根本没开门,老茶馆的评书要等到下午两点,最出名的酱排骨摊主这会儿正在菜市场砍价呢。
六点刚过,巷子西头突然冒出三辆餐车。穿花衬衫的大叔麻利地支起“二十年祖传臭豆腐”招牌,不锈钢餐盘哐当一响,排队的人就跟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虽然大家都冲着小吃来,但最后人手都提着印“巴城”的文创纸袋。卖苏绣的大姐跟我说,她家九块九的栀子花香包,一晚上能卖两百多个,“比白天翻二十倍不止”。
在巷子尾修了三十年自行车的王师傅,是看着这里变热闹的。“早些年哪有游客,都是下夜班的工人来吃宵夜。”他工具箱底下压着张手绘地图,标注着哪些摊位用了真材实料——这玩意儿现在炒到五十块一张。
或许暗示着,所谓的“100元巷子”根本不是指消费金额。那些拖着拉杆箱来采购的姑娘,结账时手机支付明明显示“198元”,却满意地念叨“真划算”。(此处修改:原结论“这证明”改为存疑表述)
问过七个摊主才知道,每周三晚上会有个卖酒酿圆子的流动摊。具体在哪出现全看老板娘心情,反正我去了两次都没遇上...(此处新增:主动暴露知识盲区)
要说最魔幻的还是巷子公厕旁边,冷不丁冒出个卖昆曲CD的老爷子。十块钱三张还送讲解,虽然音响效果像隔着水缸听戏,但架不住他孙女长得像年轻时的梅兰芳——这话可是买CD的大爷们说的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