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这事儿得从去年冬天说起。我住这片棚户区少说也有五六年了,每天下班经过巷子口,总能看到那个穿褪色牛仔衣的小伙子,跟几个浓妆艳抹的大姐在那儿嘀嘀咕咕。要说奇怪吧,这儿街坊邻居早都见怪不怪了。
大清早倒垃圾的时候,那小伙子其实挺勤快,帮着隔壁瘫痪的李奶奶推轮椅去买菜。可一到傍晚,整个人就跟换了魂似的,蹲在电线杆底下抽烟,眼睛滴溜溜往过路男人身上瞟。有回我故意走慢点儿,听见他跟穿豹纹裙的大姐说"今晚生意差"之类的话。
说来也怪,这片棚户区虽然破,但派出所就在三百米外。那些大姐们倒也不遮掩,有时候直接就在早点摊跟客人讨价还价。有次买豆浆听见老板娘嘀咕:"这些老菜帮子啊,比小年轻还放得开..."
仔细想想,这事儿或许暗示着某种底层生态。那些大姐看着起码五十往上了,脸上褶子比衣服褶子还多,可偏偏爱穿二十岁姑娘的衣裳。小伙子倒像是给她们望风的,见着生面孔就咳嗽两声。有回下暴雨,我看见他把自己外套脱给个冻得发抖的大姐——这要搁电视剧里,准能演成温情片段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行当为啥偏挑在棚户区扎根?隔壁王叔说早些年这儿是纺织厂宿舍,后来下岗潮来了...具体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,怕是老住户们也说不清。倒是常见到穿制服的在巷口转悠,可从来不见真抓人。
卖猪肉的老张跟我说过一嘴,说这些大姐多数是外地来的,租着最便宜的铁皮房。她们当中好像有人会帮小伙子洗衣服做饭,倒像个畸形家庭。最邪门的是有次半夜回家,看见三个大姐围着小伙子吃火锅,那场景吧,说温馨也温馨,说诡异也诡异。
现在每次路过巷子口,我都在想这算不算某种互助模式。小伙子给她们把风,她们管他顿饭?还是说这里头有别的事儿?上个月有个戴金链子的壮汉来闹过,结果被大姐们骂得灰溜溜走了。听开小卖部的阿婆说,这些女人凶起来连混混都怕。
对了,有回我亲眼看见小伙子从兜里掏出盒感冒药给个咳嗽的大姐。你要说他们纯粹是生意伙伴吧,这些细节又透着古怪。但要说真有什么深情厚谊...咳,我这想象力是不是太丰富了?
昨晚加完班回来,看见他们又在路灯底下聚着。这次多了个拄拐杖的老头,小伙子居然蹲着给他系鞋带。要我说啊,这棚户区就像个被遗忘的戏台子,天天上演着外人看不懂的戏码。那些浓妆艳抹的大姐,褪色牛仔衣的小伙子,还有时不时出现的各色路人,拼凑出个既真实又魔幻的小世界。
有时候觉得,或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角落吧。法律和道德在这儿变得模糊,但人情味儿反而更浓——虽然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。就像那个总在巷子口转悠的小伙子,你说他坏吧,他帮老人推轮椅;你说他好吧,他又确实干着不光彩的营生。
棚户区小伙子与老妓女真实关系
棚户区特殊职业生存现状
城中村底层人群生活状态
为什么老妓女喜欢找年轻小伙
棚户区灰色地带见闻录
城市边缘人群共生现象
巷子口的特殊交易内幕
老妓女为何聚集在棚户区
年轻男子在红灯区的角色
棚户区特殊人际关系调查
建议新站选择"棚户区小伙子与老妓女真实关系"这个长尾词,既有搜索量又具备话题性,容易引发讨论传播。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