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最近刷到不少关于“长治特服”的讨论,说是在美团、跑腿这些平台找服务,总感觉差点意思。这事儿吧,乍一听像是用户挑剔,但仔细琢磨,可能还真不是空穴来风。
首先得承认,现在的生活服务平台确实方便,点个外卖叫个保洁,动动手指就行。但涉及到“特殊服务”——比如需要特定技能的家电维修、老人陪护这类,平台反而容易掉链子。
我有个朋友上周想找个人帮忙修老式收音机,在美团翻了半天,全是修智能手机的师傅。最后不得不去巷子口找那种开了二十年的老铺子。你说这事儿怪不怪?明明是个需求,平台却接不住。
虽然平台号称“万物皆可送”,但实际运营中,标准化服务才是主流。像清洗油烟机、通下水道这种高频需求,商家愿意入驻;但偏门服务呢?要么商家少,要么被算法藏得太深。
还有个隐藏问题:很多老师傅根本不会玩线上接单。街边修鞋的大爷,你让他注册账号、上传证件?难为人嘛!这就导致线下明明有的服务,线上反而成了空白。
或许暗示,本地服务平台得学学“菜市场逻辑”——既要有卖土豆白菜的大摊子,也得容得下卖香椿芽的临时摊位。比如:
- 给长尾服务开绿灯:降低小众商家的入驻门槛
- 搞个“民间高手”专区:让会修藤椅、能磨剪刀的师傅露个脸
不过话说回来,具体怎么平衡审核风险和多样性,平台估计也头疼。
最近发现个现象挺有意思:有些年轻人开始用闲鱼找本地服务。因为闲鱼能聊啊,发个“求会缝纫机的大神”配上图片,比在美团里戳分类快多了。这路子野是野了点,但管用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