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走在桂林街头,三步一家奶茶店,五步一间网红馆子。但真要找能安心谈事的茶室,反倒像在玩捉迷藏——明明满大街都是喝茶的地儿,可那些吵得跟菜市场似的,手机信号还时有时无,谈个合同都能把甲方谈跑咯。
不过话说回来,安静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店家。上周去七星区某家网红茶室,装修是挺禅意的,结果隔壁桌七八个姑娘自拍杆抡得跟金箍棒似的,服务员还端着茶壶在过道跳科目三。老板也挺委屈:“现在年轻人就爱热闹,我们总不能拦着不让拍照吧?”
本地人喝茶其实特讲究。象鼻山后头巷子里的赵大爷,二十年雷打不动去同一家店,问他为啥不换地方,老头儿眯着眼嘬了口茶:“他们家的水,是每天清早从漓江上游挑的活水。”后来我才知道,这店连烧水的壶都是特制的紫砂胆,虽然看着灰扑扑的像腌菜坛子,但老板死活不肯换——说是换了就煮不出茶里的桂花香。
具体是真是假咱也不敢乱说,但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这些老店往往藏在菜市场后头,或者居民楼架空层里。没有美团评分,大众点评上照片都糊得跟打了马赛克似的,可你要真按导航找过去,保准能看见几个穿睡衣拖鞋的老茶客,坐那慢悠悠地续水。
现在有些新开的茶室搞智能泡茶机,扫码点单还能选茶叶产地海拔。但上个月我带个福建客户去体验,机器愣是把金骏眉泡出了板蓝根味儿。店员挠着头解释:“可能是水质传感器没校准...”
反倒是解放西路那家开了三十年的老铺子,老板至今坚持用炭炉铁壶。有次我亲眼看见他因为徒弟没控制好火候,直接把一壶茶倒进了花盆。虽然脾气是臭了点,但人家确实有底气——墙上挂着的泛黄老照片里,连余秋雨来桂林都在这打过卡。
提醒个事儿:现在有些店打着“古树茶”旗号,实际用的都是拼配茶。我有次跟茶农聊天才知道,真正够年份的古树茶,光鲜叶收购价就得四位数一斤。那些标价88无限续杯的...您自己琢磨吧。
不过具体怎么分辨,我这半吊子也不敢瞎教。有个土办法是看茶底——泡开后叶片完整度高的通常不差,要是碎得跟方便面调料包似的,大概率是边角料压的。当然这也不是百分百准,毕竟现在科技狠活太多了...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