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开始】
最近在东莞惠州淡水一带溜达,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——白天冷冷清清的城中村,一到晚上就人声鼎沸。烧烤摊、糖水铺、炒粉档,家家排队。明明周边商场餐饮更干净卫生,价格也差不了多少,可年轻人偏偏扎堆往巷子里钻。这事儿,得掰扯掰扯。
虽然商场环境好,但总感觉少了点啥。城中村不一样,老板可能一边烤串一边跟你唠家常,隔壁桌的陌生人喝嗨了还能碰个杯。这种“人味儿”,或许是标准化餐饮永远学不来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卫生问题确实是个隐患。有些摊位的食材就摆在路边,苍蝇嗡嗡飞,但食客们好像自动屏蔽了这些。你说他们心大吧,倒也不全是——更多人觉得“吃这么多年也没拉过肚子”,这种经验主义反而成了信任基础。
仔细算笔账,城中村一顿夜宵人均四五十,和商场连锁店差不太多。但年轻人会觉得“值”,因为分量实在。一盘炒牛河堆成小山,烧烤肉块比拇指还粗,这种视觉冲击直接刺激多巴胺分泌。反观商场,精致摆盘背后可能是“一口没”的份量,心理落差太大。
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。上周朋友在某网红摊点了一份88元的小龙虾,端上来数了数不到15只。这事儿或许暗示,城中村消费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,只是大多数人选择忍了——毕竟“来都来了”。
商场晚上10点关门,但年轻人的夜生活才刚开始。城中村夜宵摊成了默认的“第二场”,喝酒吹水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。这种时间弹性,连锁品牌根本做不到。
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虽然城中村环境杂乱,但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时总会加滤镜配文“市井烟火”。你看,他们其实很清楚这里的定位——要的就是这种“粗糙的真实感”,和商场里千篇一律的装修形成反差。
听说淡水这边要搞旧改,不少摊主都在打听新摊位租金。按这趋势,城中村夜宵文化可能会逐渐变味。但具体会变成什么样,现在谁也说不好——毕竟城中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野蛮生长,真要规范化管理,说不定反而把灵魂给管没了。
最后丢个问题:如果城中村夜宵价格涨到和商场齐平,你还会去吗?
【文章结束】